繁體中文
单位地址:娄底氐星路1355号 办公室电话:0738-8232362 罗主任、书记 电话:13907382366 苏副主任电话:13973829090 范副主任电话:13973811102 QQ:21569918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 溯本追源>> 研究中心简介

扎根在民间的长沙花鼓戏,以广大村镇为基地而产生,发展,最后进入城市。因各地的民间艺术、民俗、方言的差别,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,艺人称为“不同路子”。诸种不同路子,都有各自的班社、代表性艺人;音乐、声腔、表演均有各自的特色。这些不同花鼓戏路子分为“益阳路子”、“西湖路子”、“宁乡路子”、“醴陵路子”、“湘潭路子”、“长沙路子”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,这些不同路子的花鼓戏会聚长沙,相互学习,使长沙花鼓戏成为艺术上较为成熟、剧目比较丰富、优秀表演家众多、影响最为广泛的湖南地方戏曲剧种。

长沙花鼓戏的演出剧目较多,保留下来的共有336个。这些剧目大多为劳动人民和艺人集体创作,故事多取自民间传说、神话故事、通俗话本和社会生活,描写对象多为劳动人民、书生公子、官吏商贾,但以渔、樵、耕、读为主。表现内容上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、追求婚姻自由,要求个性解放,提倡朴素的伦常美德,惩恶扬善,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。

长沙花鼓戏源于民歌,初期没有声腔之分,唱腔为民歌联唱。在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、定型的声腔形式分为三类:民歌灯调、川调和打锣腔(傩腔)。其中川调和打锣腔是剧种的代表性声腔。

在表现形式上,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、短小精悍见长,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,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嬉笑怒骂、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。长沙花鼓戏以“小戏”中的两小戏、三小戏最具特色。其行当始于丑、旦,后增加小生,直至后来生旦净丑齐全,但表演仍以丑、旦二行最具特色。在传统戏中,丑行多为劳动人民,所以有“丑行不丑,风趣可爱”一说。这一传统在花鼓戏现代戏中得到了发扬,任何题材,到了长沙花鼓戏剧作家和艺术家手中,都能变为喜剧。这一点,成为了湖南花鼓戏进军全国剧坛中一个明显的优势。

长沙花鼓戏剧本语言生动,从民谣、民歌、俗语、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,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,通俗易懂,皆大欢喜。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、手巾舞、矮子步、打花棍、打酒杯等表现手法,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,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,如犁田、使牛、推车、砍柴、绣花、喂鸡、纺纱等。

长沙花鼓戏进入城市以前,演小戏时,戏班没有衣箱,演出以便服为主,小丑只套一条红裤,武生只加一条打带,旦行系个围兜,戏班向观众借衣成为了一种演出习俗。花鼓戏与湘剧合作的“半台班”时期,戏班才有衣箱,因此花鼓戏的服饰也受到了湘剧等成熟剧种的影响。解放后,花鼓戏演出现代戏,服饰设计逐渐成为舞美制作中的一个重要部门。

    2008年娄底市花鼓戏剧团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,继承和保护“有娄底特色的长沙花鼓戏”。2012年5月17日,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、娄底市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,这标志着娄底市花鼓戏剧团顺利完成体制改革,步入发展新阶段。改革后的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将按照国家《非物质遗产法》规定,全面履行文化保护、传承和展演职责,推进惠民工程;文化演艺公司则直接面向群众,踏足市场,通过不断提高创作和演出水平,做活文化产业,来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,繁荣文化演艺事业,共同推进文化强国。

 

  • 上一篇:发展历史作品